2019年5月家长保健宣传
预防龋齿 请收好这份攻略
俗话说“小洞不补,大洞吃苦”,预防了龋病或者及时治疗了龋病,就不会体验寝食难安的牙痛了。那么,引发龋齿的原因有哪些,如何预防?一起来看看南京市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主任杨卫东的解读。
杨主任介绍,龋病的“士兵”是细菌,在牙齿表面安营扎寨,它们的“营地”叫做牙菌斑。而龋病的“补给”来源于我们吃的碳水化合物,细菌利用碳水化合物(尤其是蔗糖,所以甜度越高的食物,越容易引起龋病)加固牙菌斑储存能源;也可产酸以利于耐酸菌生长并使牙齿脱矿,伺机攻破牙齿形成龋洞。
虽然,龋病的招式看上去很复杂,但是我们自身也有抗击龋病的条件,那就是牙齿和唾液。牙齿和牙齿排列的形态、牙齿的矿化程度和组织结构都与龋病的易感性直接相关,即发育良好,排列整齐的牙齿不易患龋。唾液是牙齿抗击龋病的“援军”,可以清洗牙齿、破坏牙菌斑的形成,唾液的量和质发生变化时,均可影响龋患率,临床可见口干症或有唾液分泌缺乏的患者龋患率明显增加。知道了病因,预防龋病应该针对病因采取措施,见招拆招,这样就可以事半功倍。
一、清除牙齿表面细菌,最有效的方法是好好刷牙
1.牙刷的选择:建议选择小刷头、刷毛长短不齐的软毛牙刷。一般三个月或者刷毛变形要及时更换新牙刷。
2.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:改良Bass刷牙法。将刷毛放在牙龈和牙齿交界处,使刷毛与牙面呈45°角,让刷毛尖端指向牙根方向,使刷毛进入龈沟和牙缝内,部分刷毛贴在牙龈上,做前后向水平颤动四五次,幅度约1mm,然后再顺牙缝竖刷。刷上下前牙内侧时,将刷头竖起,刷毛放在牙齿和牙龈交界处,上下颤动。刷牙齿咬合面时,刷毛垂直牙面,前后方向颤动四五次。全口牙齿应按一定顺序,依次移动牙刷至相邻的牙齿,有一定的重叠,不要遗漏牙面。
3.刷牙时机和频率:三餐后刷牙,时间不少于3分钟。午餐后若不方便刷牙,应及时漱口;晚上睡觉时唾液分泌减少,口腔自洁作用差,有利于细菌繁殖,睡前若进食,则应重新刷牙。
4.牙线、牙间隙刷的使用:牙缝处的细菌不易清洁,刷牙后需使用其他方法来补充清洁。对大多数人来说,建议使用牙线;若有严重的牙周病,牙缝明显增大者,建议使用大小合适的牙间隙刷。
二、饮食上的合理选择
粗粮、纤维多的食物不易粘附于牙面,还有自洁作用。而精细、粘性、含糖高的食物易粘附于牙面上,利于细菌繁殖和产酸,所以应多吃粗纤维食物,如蔬菜、水果等,有利于清洁牙齿。
三、预防龋病从小做起
1.孕期保建
胎儿6周时牙齿开始发育,母亲在妊娠一两周就应摄取优质的蛋白质、足够的钙、磷和维生素A、维生素D。并保持良好心情,注意起居,预防各种疾病的侵袭。
2.萌牙初期(0—3岁)
乳牙自出生6个月左右开始萌生,暴露于口腔,就有龋坏的可能,且此期儿童主要以流质的奶制品、软面条、稀粥为主食,这些食物精细含糖,易附着在牙面,这时应由父母用消毒纱布蘸温水轻轻擦洗牙面,除去牙垢,剔除两牙之间嵌塞食物,另外,还应让儿童多到户外活动,晒太阳,补充钙剂,并在进食后饮一些温开水。
3.乳牙期(3—6岁)
此期乳牙基本萌出,此期应在家长及幼儿园老师指导下,加强自我口腔卫生保健意识,使用儿童保健牙刷、牙膏,采用正确的刷牙方法。
4.涂氟
氟化物是一种天然的防龋物,合理用氟可以对牙齿起保护作用:促进牙齿再矿化,加速牙齿自我修复;增加釉质的抗酸性;抑制细菌产酸。建议儿童每年至少进行两次涂氟治疗,但个体情况存在差异,涂氟的频率最好由口腔医生检查后,根据孩子的患龋风险来决定。
5.窝沟封闭
牙齿刚萌出,表面窝沟深、窄,牙刷不易清洁,就容易变成细菌的“藏身之处”。窝沟封闭是通过在牙齿窝沟涂布一层树脂,保护牙釉质不受到细菌和代谢产物的侵蚀,增强牙齿的抗龋能力,从而达到预防龋病发生的一种有效防龋方法。根据牙齿萌出时间,建议3岁、6岁、12岁进行窝沟封闭。
四、定期检查牙齿
龋病早期无症状,不易察觉,等到有症状就诊时多是中到晚期,因此定期半年一次口腔检查,发现龋齿及时治疗,以防后患。